观: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
01主题阐释
“观: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前言
整个艺术史是基于不同观看方式的历史。时代的更迭导致观看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创作者审美意识的变化,赋予了艺术作品不同的精神风貌。
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尤其是油画),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的传统,同时在自身的文化习惯下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当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视觉语言与西方艺术融合接轨的同时,其精神内蕴逐渐凸显出中华文化的特质——比如追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空灵”等东方文化特有的审美价值。当然,除了文化传统的影响之外,中国艺术家和西方艺术家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不同,由此各自持有的观看方式亦不尽相同,导致在作品的指向上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所形成的轨迹,以及和西方艺术的差异性,对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和借鉴的路径。
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俄罗斯重要的国立美术馆。该馆以收藏与展示艺术史上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为主旨。因此,“观: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系统梳理当下中国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在该馆呈现给俄罗斯公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不仅是让俄罗斯民众感受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同时让俄罗斯乃至西方艺术界以专业的学术视角深入观察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样态。
本次展览将通过绘画艺术架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契机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定将在中俄两国美术史以及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02参展艺术家汪诚一作品欣赏
布面油彩
143cm×228cm
1957
汪诚一在”马训班”的毕业创作《信》,作为他两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学习的直接成果,与其他学员的毕业创作一起诞生时,曾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更是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被载入新中国的美术史册。
在这幅作品中,汪诚一按照当时倡导的”情节性绘画”的精神和在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精心巧妙地设计了”阅信”这一平凡而又动人的情节,表现了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在荒芜人烟的北大荒艰苦创业的真实情景。我们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傍晚时分,一群年轻的垦荒队员收工回到宿营的帐蓬,围在刚刚赶到的邮递员身边,焦急地等着从他的邮袋里拿到来自远方的亲人的信。居于画面右侧突出位置的,是一位已经开始在看信的姑娘,充满朝气的脸上荡漾着浅浅的微笑,恬静而动人。垦荒队员们辛苦劳累了一天,而此刻却显得那样轻松、舒展和平和,连不远处三匹刚被卸下犁头的耕马也正静静地站在马槽前,旁若无人地咀嚼着草料……但是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汪诚一想要传递出的垦荒队员的艰辛和豪情。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感受深刻,这正是他构思的不同凡响之处。整个画面笼罩在夕阳金色的余晖中,年轻人身后拖着长长的光影,粗犷凝重的笔触与北大荒广袤荒芜大地正相契合,暖色调更增添了画面脉脉含情的氛围。
为创作这幅作品,汪诚一曾经专程前往北大荒,与垦荒队员们共同生活了两个多月,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由此可见一斑。他的这种重于内心体验的严谨的创作作风一直保持到今天,从未有过丝毫的懈怠。仔细观赏这幅作品可以发现,在杂草丛生的荒野,汪诚一特意在简陋的帐蓬前点缀了一丛烂漫开放的小白花,为画面平添了一番生机,一抹诗意。指出这一细节并不多余。汪诚一的绘画风格在长达五十余年的艺术历程中虽然发生过多次变化,当时绘画语言的丰富性也早已无法与现 在同日而语,但是那一丛小白花所揭示的汪诚一在作品中追求的诗意和抒情性,却是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改初衷,而且与时俱进,不断引向深入。而这也正是架构起汪诚一油画艺术个人风格的美学核心。
用他们“马训班”同学靳尚谊先生的话来讲,这幅《信》尤其以生动完整的画风成为当时他们毕业班老师、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最喜欢的一张作品。
布面油彩
150cm×130cm
1979
布面油彩
73cm×54cm
1980
布面油彩
140cm×170cm
1989
布面油彩
97cm×120cm
1986
郑板桥有云:“意在笔先,趣在无法,不患不了,就患了”。这话无疑是给“写意”下的绝妙定义。
怎么界定写意是值得研究的。
“意”在笔先,“意”从心发,意是灵魂、灵性。
“写”是一种作画状态,有许多技术技巧问题,不是随便涂抹几笔就是写了。
“写意”其实很难,废品率很高。它的特点是:
一、随意性,常常是即兴之作,偶然得之,一气呵成,不可复制。不可反复修改。
二、趣味性,“写意油画”的趣味性是一大看点,这种趣味是写的结果,也是意的表达。“意在笔先,趣在无法”趣味来自于无法可依,不按常规出牌。
三、未完成性,还是郑板桥那句话:“不患不了,就患了”,“写意油画”具有现场写生的特点,但不是所有现场写生都具备“写意”的特质。
“写意油画”也不一定现场写生,就如中国画写意不现场写生,一样也能笔墨淋漓,满纸烟云。但缺少现场感的油画,写意更有难度。
准备失败,放开手脚才可能成功。
汪诚一
2017年5月11日
纸板油彩
55cm×56cm
1980
布面油彩
54.5cm×73cm
1980
布面油彩
60cm×73cm
1990
布面油彩
52cm×41cm
1986
布面油彩
40cm×31cm
2004
布面油彩
38cm×46cm
2014
画家汪诚一正是一位典型的较早就自觉选择探索表现主义写意抒情的画家。1957年,他与马训班同学詹建俊同行,一起到北大荒青年垦荒队深入生活,进行毕业创作,詹建俊的《起家》和汪诚一的《信》,都成为当年现实主义绘画的优秀作品而使他们一举成名,成为以后他们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由于《信》这幅作品是建立在火热激情的现实生活之上,建立在作者强烈的、视觉与心灵的真诚生活感受基础之上,因此,他没有完全陷入生活情节不厌其烦的真实摹写与叙述,而是注重生活中诗意的抒发,研究形式美语言的作用,追求笔法的某种写意性,这幅作品体现了真正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粹而避免了当年一般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通病,难能可贵地在作品中隐约珍藏着某种写意抒情中国审美的因素。
此后,在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历史性创作中,汪诚一继续着这种追求。一个正直有良知的画家,必然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不会对历史与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民族的命运视若罔闻。从1957年的“反右”到1966年的“文革”,充满困惑、忧虑、悲哀、痛苦,汪诚一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在重大题材绘画中抒发情怀。
——闻立鹏
布面油彩
54cm×65cm
2007
布面油彩
54cm×65cm
2007
布面油彩
54cm×65cm
2008
布面油彩
50cm×63cm
2017
布面油彩
46cm×53cm
2006
布面油彩
73cm×61cm
2015
布面油彩
65cm×54cm
2018
03艺术家简介
汪诚一,1930年出生于安徽歙县。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57年毕业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创作油画《信》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为我国现实主义油画代表性作品之一。同年回母校执教,历三十余年。20世纪80年代主持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画室及系教研室工作,任教授。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间两次赴欧洲考察并在巴黎举办油画展。曾参加第六届中国美术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油画学会首展,艺术展,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等多项重要展览。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洗练如生一一汪诚一油画艺术展》,2011年在上海、杭州举办个展。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中央美术学院等美术馆收藏。
【写生研究】 【】 【当代水彩】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同号)投稿咨询:1352245406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