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逆子
2015.8/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常青画廊
在艾未未个展。
前一阵又在微博上看到了艾未未的作品《Bang》,不由得想回顾下自己几年前在艾未未个展上受的震撼,可惜手头找得到的只有朋友圈里的一张。而这回被拿出来的《Bang》一度被戏称作“逼死密恐”。这是一部由886个木制古董凳子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独凳” 可以解释为个体的隐喻,代表在这个过度系统化的后现代世界,它的发展与开发速度远远超过每个个体所能追赶上的。
艾青之子,行为艺术家,中国前卫艺术代表,电视剧《人在纽约》的副导演……众多头衔下的艾未未反而有显得过分的颠覆性形象。
“我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我代表了我所处时代的所有缺陷;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觉得名利都是非常无耻的东西。”
直言中国没有建筑师这种得罪人的话艾未未讲的也不算少了,在被问到觉得自己算建筑师时,他说:“我至少没有制造困难。所有的建造,简单地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够,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什么是伪问题;如果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问题的话,那他就不能提出有效的方案,他的方式和问题就出现不对应的偏差,而很大的可变性也存在于这个过程中。”对于好建筑的建造,艾未未表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难度,特别在中国。这就是为什么在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中,我们很难找到好建筑的原因。”他说并不是没有这个愿望,钱花了,劲使了,就是出不来好东西,就像中国的足球——臭! 艾未未作品
艾未未说,所谓艺术家或建筑师的身份只是一个为了方便的社会的称呼,艺术家不都是真正的艺术家,建筑师也不都是真正的建筑师;人群中也有很多人是艺术家与建筑师,这种都系根本无法界定。“我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身份。”艾未未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反而是做一个没有什么身份的人足以使他可以从事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此不是为的成功,而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在内心没有任何障碍。他不认为现在自己做的是建筑,甚至做第一个建筑的时候还没有想到建筑是怎么回事。但这并不能妨碍他去做这样一件想做的事情。“好在我能做的这些事情,无论是艺术也好还是建筑也好,他们不藉要比常人更高的一些技能,也不需要比常识和基本能力更高的一些条件。所以呢,我在这些行业里还有可做的空间。”
艾未未坦言建筑的本质就是建还是不建,作为一个受杜尚影响很大的艺术家,他本人也是杜尚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艺术”的忠实践行者。曾有一次采访中他亲自解释了一下这句话,大意是,一切都是艺术时,艺术就什么都不是了;而艺术什么都不是了之后,它又确实与每一个人相关。
编辑:曹米纳
审核:沐阳 彭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