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967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
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后一直住在布鲁塞尔。早期受立体派,未来派及纯粹主 义的综合影响。1925年他深受基里科的影响,因此放弃自己早期的风格。他将突兀,不合理的物体并列,同时营造一种安静,近似恍惚的气氛,借此表达他对神秘世界的感觉。他和达利不同,他不以绘画表现个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智慧,讽刺,还有一种机智论辩的精神,而非自我披露。
1943~1946 年,他采用印象主义的画风和颜料。1947年冬到1948年他所谓的野兽派时期~他画了一系列色彩强烈,意象怪异的杰出作品,批评家对于实验性的作品反映 一般都不佳,于是他又回到他熟悉的风格。他对波普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作品有《夜的意味》,《袭击》,《白纸委任状》。
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法国作家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画派。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等是创作的源泉,主张从潜意识的思想实际中求得“超现实”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念主义。作为拉斐尔和威尼斯画派的忠实拥戴者,他的画作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思维逻辑。将近景与远景透过剪纸般手法结合在一起,在玛格丽特的画作里见怪不怪。有心人一定发现,他喜欢在同一个场景,稍微改变一些细节,从而创作多张同内容的画,体现原始与梦幻、生与死、荒诞和讽刺等超越多种意识的体验。你要具有想象力,才可以任意去猜测面具背后的脸。而这也是玛格丽特的一种风格,独辟蹊径给予这个表现世界以诗意的神秘。
眼睛、嘴唇、鼻子,那些消失了的面部元素却突然出现在山林之间、天空背后,这就是玛格丽特的错视哲学,也是他最独特的个人风格。
还有经典作品《这不是一个烟斗》,画中出现的就只有一个烟斗。烟斗是什么?为什么不是烟斗?玛格丽特画中蕴含着哲学意味,总会引起思考和反思。一个画面上,很直观的画着一支烟斗,它所传达的视觉信息十分清楚,然而,这幅画上还逗趣地写着“这不是一支烟斗”,像是时刻提醒着观者。当然这是常识,大家都知道那不是一支烟斗,那是一幅画,仅仅是它的内容象征着一支烟斗,没有人会去争论它的合理性。此画马格里特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
这样一位举世闻名也是至今仍影响深远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其实他本人从未把自己定义为画家,而是一位借画表达自我的思想家,他的绘画风格在他整个艺术生涯中都不曾有明显的风格转变,他利用这种风格来调查研究思维想法,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隐隐透着一丝神秘感,借以向我们展示: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总是躲藏在直观所见的物体背后,而那些物体永远无法被挪开,因为它并非是一件真实存在的物体,而存在于视觉或思维本身,正如这些画作直接违背了我们所熟悉的感官认知。
人类之子 The Son of Man(1964)
在马格利特的世界里,总是出现一个穿着西装,戴着圆顶帽,却不露出脸的男人。他喜欢同一个场景,创作多张同内容的画。这幅画中男子的脸被一个悬空的青苹果挡住当我们第一被这个苹果吸引时,你是不是也被激发了想要窥探的欲望。其实,青苹果不是完全地把主角的脸挡住,而是露出一部分眉毛和极小部分的眼睛。当你做出窥探他面部的动作时,你会感觉到,他也在窥探你。而且他可以看得见你,你却永远看不清他。更诡异的是,画中男子的左手肘成一个诡异的姿势不合理地向后弯曲着,仿佛在另一侧的圆顶帽下,另一张脸,正朝着浩瀚无垠的大海。
他的作品通过有目的的、理性的视觉错置,颠倒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经验,从而产生出精神上的震撼性。
素材大小:1.85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