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下的国画界正需要这样一种学无止境的精神。而他为人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画坛后人学习和敬仰。
——贺友直
这位画家是海派巨匠、国画大师,年仅十岁就在温州办过画展,被誉为书画界的“神童”,他就是全能画家——刘旦宅。

▲
刘旦宅 太白诗意图
设色纸本 镜心
89x48cm
刘旦宅,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
1931年,刘旦宅出生于浙江温州一户贫寒的杂粮店店员家中,排行老三,乳名叫柏青。六岁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生活贫困。温州是一个民间艺术之乡,瓯绣、瓯塑、青田石刻、黄杨木雕等民间工艺久享盛名,刘旦宅的舅父就是一位精于刺绣的老艺人,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是他日后步入绘画殿堂的重要启蒙。

▲
刘旦宅 三鹿图
设色纸本 镜心
69x46cm
刘旦宅八岁时,偶然被热心的三希小学校长王晓梅先生赏识,破格免费上学。这位校长爱好艺术,在绘画方面有一定造诣。他为刘旦宅取了“刘小粟”的名字,并在他十岁时为他筹办了“十龄童刘小粟画展”。这是一次轰动温州的盛事,展出的七八十幅作品,有关公、曹操、宋江、李逵等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飞禽走兽、花卉静物的写生。尽管这批作品笔法稍显稚嫩,但造型准确优美,构图大胆奇特,画面场景充满了稚气的夸张,呈现出这个少年不凡的艺术感悟能力。这次展出为刘旦宅赢得了“神童”的美誉。

▲
刘旦宅 嫦娥
设色纸本 立轴
96.5x60cm
在战火、杀戮和饥饿泛滥的上世纪40年代,刘旦宅从初中辍学,开始了学徒生涯。
辍学后的刘旦宅是幸运的,因为他学徒的师傅是当时温州知名中医徐堇侯。世家出身的徐先生并没有世俗师傅的刻薄,反而较为善待这些学徒。其写字、画画时常让刘旦宅陪侍,刘旦宅白天观摩徐先生作画,晚间自己凭记忆描摹,后再请教。这段师承关系,为其之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
刘旦宅 梅花放翁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37.5×68.5cm
多年以后,刘旦宅在回忆童年经历时说道:“我的童年在苦难中度过,生活灰暗无光。但在回忆的荧光屏幕中,却经常出现一些色彩绚烂、明丽得犹如朝霞的片段,便是小时候用石子代替笔墨画画,没有纸张,有平整的石灰地,很开阔,想画多大就可以画多大,而且还可以画了揩,揩了画。”
痴迷绘画的刘旦宅无疑是勤奋的,他的勤奋一方面反映在作品多,另一方面则反映在他在绘画技术和思想方面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看他的绘画,能工能写,能收能放,人物、花鸟、山水、书法都涉及,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显示出良好的绘画修养和技术能力。即使在其艺术生涯晚期,我们在其作品中依然可以读取他那不懈的探索精神,因探索而积极进取,成为他艺术生命的原动力。

▲
刘旦宅 花荫仕女
设色纸本 镜心
101×47.5cm
刘旦宅画作神清、骨秀、质妍、境灵,既大气磅礴、气韵深沉,又冲和淡雅、精细入微,因其山水、花鸟、人物皆精,被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先生誉为全能画家。
1981年,刘旦宅创作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这组画成为《红楼梦》题材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国画作品。王元化先生在为他的欧洲巡回画展的画册写序文时,引了《文心雕龙》里一句“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王先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种幽微奥密难以言传的意蕴,不要用艺术的表现使之凝固成定势,而应当为想象留出回旋余地。”他认为刘旦宅作品中的空白艺术总是幻化出说不尽的情怀。

▲
刘旦宅 荷塘雅趣
设色纸本 立轴
33x34cm
刘老为人儒雅温和,一辈子身处老宅,大隐隐于市,生活素朴,粗布旧衣,白饭清茶而不改其乐。
他曾说:“我没有三百年后再作定论的清高气概,不想孤芳自赏。”而他的画总是弥散着一种清淡而悠远的气韵,既是文人画,又通俗易懂,取法传统,手法现代,在海派书画家之中,独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