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1889年3月22日—1959年7月3日)
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近现代中国画家。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1912年入师范学校学习,后任教于私立师范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35年起专攻工笔花鸟画。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玉兰黄鹂》、《丹柿图》、《牡丹鸽子》等。著有《非闇漫墨》、《艺兰记》、《中国画颜料研究》、《我怎样画花鸟画》。
于非闇从46岁才开始研究工笔花鸟画,起步虽晚,但大器晚成,成就极大。这与他曾学过园艺学、鸟类学,为后来画工笔花鸟画打下基础。到了40年代其名声与张大千不相上下。他研究工笔花鸟画,从学清代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着意研究赵佶手法。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期间,接触到不少古画,开扩了眼界,提高了画艺。作画主张师古而不泥古,更重师法造化。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动态特点,而不似静物之拘板。除学习卷轴画外,又学宋纯丝古朴的装饰手法。在勾线用笔上吸收了书法的方法,填色上主张柔婉鲜华,表现出形象的气骨。反对过于工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整体精神。作画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白描兰竹水仙,生动传神,秀雅清逸,所画牡丹能将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萃于一枝。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尽与自然相吻合。书法为瘦金体,兼善治印。
于非闇在辽博期间还摹制了五代画家黄筌所作《写生珍禽图》。画卷以精到的线条和赋色描绘了众多昆虫、鸟雀及龟类等。画幅的左下角有“付子居宝习”一行小字,可知是作者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习画所用的一幅稿本。画卷原作当时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原东北博物馆),后调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于非闇摹制《写生珍禽图》多卷,其中两卷留在辽博,摹本中充分显示出其在花鸟昆虫绘画方面的非凡造诣与纯熟的赋色技巧。
于非闇还有两件摹本也收藏在辽博。一件是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原件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被劫掠到英国,现藏大英博物馆。于先生在自己摹本的卷末以瘦金书题记:“右顾恺之女史箴姑无论其为唐摹或唐以前摹本,其所画不仅将旧礼教下妇女生活作具体描写,其关于日常一切文物实为东晋以前重要参考数据。在用色上分别主从,以朱赭黄白黑为主,其余诸色为从,与汉晋壁画彩陶相合。即属摹本,其气韵生动,活力充沛,仍是晋代风格。”从风格、设色等方面都指出,画卷虽然不是顾恺之真迹,但也是传世作品中保留了晋代画风的早期摹本佳作。1954年于非闇根据自己早前的设色摹本和日本印制的珂罗版为参考摹制了此卷,为国内保留了这一重要的绘画资料。
于非闇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局部
于先生研制的特殊颜料运用其中,形成这种独具特色的多层次厚重质感,可见其在传统颜料应用和绘画技法方面的超凡造诣。1954年于非闇根据自己早前的设色摹本和日本印制的珂罗版为参考摹制了此卷,为国内保留了这一重要的绘画资料。
于非闇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局部3
于非闇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局部4
于非闇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局部5
于非闇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局部6
于非闇是由院体工笔花鸟画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家。他对传统极看重,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认真地临过赵佶的《御鹰图》、黄筌的《珍禽图》,并对其流传进行过考证。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于病中作了一幅《喜鹊柳树》,在题跋中写道:“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这是他对一生艺术里程的重要总结。
于非闇-雪梅丹雀图 34.5×115,纸本,设色,长卷
此卷自题用马麟法写林逋诗意.忠甫仁兄雅令、非闇临。于非闇图书记、于照之印、非闇。襄汾李欣翘珍藏。
于非闇 秋虫杂卉图 纸本设色 135×61cm
于非闇专攻工笔花鸟的时间不算早。当然,在其馀的画风中他的浸淫时间已很长了。在46岁起主攻工笔花鸟之后,他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世人皆以工笔画家视之。这件《秋虫杂卉》的工笔花鸟巨作,是他1936年47岁的作品。时于非闇正在潜心研究宋徽宗赵佶以及宋元缂丝的画艺,心摹手追,不废日夜。从这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技法和表现手段,已经是作者成熟的面目。
这件作品在工笔作品中堪称大件。不但画面典丽繁复,而且对象的布置繁简得当,形象刻画精微生动,线条劲挺有力而准确严谨,极具节奏感,设色清丽、匀净而典雅,富有宋缂丝画的装饰性,有很强的古朴明丽的意味。他抓住了对象瞬间的动态特点,如两个蜻蜒或停或飞的动态极为准确传神。从这里可以看出,画家对于物象的写生功力是高出同侪多多的。工笔花鸟易工稳而难于得神,这不但需要画家胸襟阔大、腹笥深厚,也需要对传统深入的研究传承和对自然界的深刻体察,其间缺一不可。也正因如此,于非闇的作品具有许多任务笔画家所无法达到的高度成就。
与传世的于非闇同期作品比较,本作品用于题画的瘦金体书法是他当时的典型书风,瘦金书特征鲜明而带有行书流便快捷的自然形态,笔画偏细瘦,不如前期的工整,也不似后期的肥劲。综观此作,是此期于氏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则毫无疑问。藏家慧目在彼,如此精采之作,实应宝之。
于非闇-辛夷花图 绢本 53X116.7cm
园蔬图 于非闇112cm×46.5cm
纸本设色 1938年 北京画院藏
牡丹双鸽图 于非闇 162cm×81.5cm
纸本设色 1959年 北京画院藏
于非闇-梅花双喜 纸本 47X112cm
书法 于非闇 106cm×59.5cm
纸本设色 20世纪50年代末 北京画院藏
现代 于非闇 《祥云双鸽图》 维塔维登2011 成交价517.5万元
直上青霄 于非闇 102cm×64cm
纸本设色 1958年 北京画院藏
作品鉴赏
在近代描绘珍禽异鸟闻名的画家中,于非闇画鸽无疑首屈一指。1928年于非闇即写出颇具影响的《都门豢鸽记》,影响大批爱鸽的故都人士。于非闇亦以各式名品鸽子入画,凭添了画面的富贵气质。这件创作于1951年的《祥云双鸽》是于氏在50年代初独创的一种飞鸽工笔画样式,画面采用传统的掏蓝技法,工艺复杂,飞鸽的刻画极致生动细腻,全图以天然矿物颜料入色,赋色华丽,上下祥云盈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富丽堂皇的中国气派。刘树堃是故都名医,也是于非闇的知交之一,于氏除屡赠精品与刘氏之外,也常应刘氏嘱托为其友人作画,此幅即为“一老”而作。
题 识:辛卯秋,树堃仁弟属为一老仁兄写。非闇于照并记。
作品资料
作者 于非闇
尺寸 78×48cm
创作年代 辛卯(1951年)作
估价 RMB 4,500,000-5,500,000
成交价 RMB 5,175,000
铃 印:于照之印、非闇、非闇六十以后作
在民国时期前后,有一大批花鸟画家都有养禽鸟、花卉的习惯,像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等都是长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而通过写生的方式记录下来。与酷爱鸽子的王世襄相似,于非闇十分喜爱将鸽子这种寓意安详、象征和平的鸟类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对鸽子不同品种、类属都有深入的研究。于非闇中年时期,在他的画面中,鸽子还只是作为补景出现,到了晚年,甚至单纯就以鸽子为主题去描绘。他作于1941年的《金盆浴鸽图》、1951年的《和平鸽》《祥云双鸽图》都曾数度出现在拍卖场上,每次出现都是创出新高,分别创造过896万元、575万元和517.5万元的高价,无论是临仿宋徽宗的风貌还是借鉴民间缂丝的风格,都获得藏家的支持与追捧。
于非闇-四喜图 纸本 71X173cm
泛舟太液池 于非闇 125.5cm×62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丹柿图 于非闇 95cm×58cm
纸本设色 1959年 北京画院藏
画众生黑 于非闇 89.5cm×52cm
纸本设色 1949年 北京画院藏
来源:正华堂精鉴 正帅文化、北京画院等公众
高清素材大小:4.36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