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1606-1669)
作品欣赏
伦勃朗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他年少成名,作品在他在世时即享有盛名,且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荷兰画家都出自他的门下。伦勃朗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
伦勃朗自画像1658 年,油彩画布,133.6 x 103.8 公分美国纽约弗立克收藏馆
在油画创作中,伦勃朗展现了他对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时加入了他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比如圣经场景的绘画中,同时体现了他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对古典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对阿姆斯特丹犹太族群的观察。正由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
伦勃朗作品赏析
《戴金盔的男子》布面油画 纵67.5×横50.7厘米 柏林国立博物馆藏
这件肖像画曾经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传世名作,红极一时。作品中的模特是伦勃朗的哥哥,金盔是伦勃朗描绘的重点,而人物被他隐在阴影之中,伦勃朗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把金盔的质地描绘的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后来,虽然一群研究者对这幅画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分析。他们最后的结论是这幅画和伦勃朗毫无关系,致使人们开始淡忘它的存在。但它依然被美术馆所陈列,因为它确实一件优秀的作品。
夜巡﹝The Nightwatch﹞1642 年,油彩画布,359 x 435 公分
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伦勃朗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就是这幅《夜巡》。当时画坛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志愿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但伦勃朗一反陈规,此画的布局另辟蹊径,为志愿民兵群像的构思闯出另一条出路,超越订画人的要求,绘出活泼、富有生气的动人场面。此画原名为《佛·巴·科克火枪手连的出发》,描写的是 白天进军的情景,但是因为长期遭受烟熏火燎而使画面变得发黑,后被人误认为描绘的是夜景而称为《夜巡》。
画面选择了大尉命令部队出发的一个瞬间场面,火枪手们接到命令后仓促地涌出兵 营,有人准备武器有人则击 鼓扬旗。画家在创作此画时没有采用传统的盛装肖像的形式,而是以大尉和中尉为中心,使人物处于 不同的层次上,用明暗光线的对比来使阃而具有深 邃感。此画并没有让订作人满意,他们为为伦勃朗对他们不够尊重,画面灰暗没有突出人物的崇高感。伦勃朗在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情况下,仍然保存了这幅艺术珍品。
基督落架图 1634 年,油彩画布,158 x 117 公分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伦勃朗的《脱离苦难》是一幅《圣经》中基督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宗教画。名为《脱离苦难》,实则就是《从十字架上降下基督耶稣》的意思。伦勃朗的这幅《脱离苦难》就艺术上来讲:其光的运用比较独到,完全是超出了自然写实的用光,而仅仅是从艺术性思想性上加以考虑的,让他们亮出来的地方,一定是这幅画的主题所要揭示的地方。《脱离苦难》构图:用的就是传统的三角形构图法,看上去整个画面比较坚实稳固,气氛比较和谐协调,符合宗教上的庄严肃穆、高尚、平安、稳定的原则。
和莎斯姬亚一起的自画像1635 年,油彩画布,161 x 131 公分
德国德勒斯登国立艺术收藏馆
这幅画是伦勃朗和妻子萨斯基亚(富商的孤女)在一起快乐的场景,伦勃朗极为罕见的微笑赞颂生命,因为这时的他可说是人财两得的,靠着妻子家里的关系,伦勃朗得以扩充客源到上流社会,使他名利双收。萨斯基亚是个很有韵致的女人,她只是他的模特,永远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看到了带著淡淡哀伤的温婉女人的形象。
以马杵斯的晚餐 1648 年,油彩画布,42 x 60 公分
法国罗浮宫
在伦勃朗的一些作品中那神性的光辉是源自于室内的。他早期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藏于巴黎杰奎马特-安德鲁博物馆)中,深色调将耶稣与他万分吃惊的门徒们分隔开来,门徒们被主耶稣身后强烈的光芒照耀着。在极其昏暗模糊的一切背景中,中心人物的亮面,唯有那一块是突出的,温暖的金色调子,更集中;大笔触层层颜料的堆积,更有质感。伦勃朗的这张油画诠释这样一个神圣的场景。它描绘的场景,并不热闹,而是凝重沉思的,极富哲理,和复活的意义极度吻合。
河边洗澡的韩德瑞克 1655 年,油彩画布62 x 47 公分,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这是伦勃朗晚期的作品,艺术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境界。画中正待洗浴的女子正宽衣下水,神情微妙,初试水温,显出欣喜之情。伦勃朗把浴女描绘得健美丰满,并将暗部的平涂法与亮丽的厚涂法巧妙结合,使这幅画达到完美的境界。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1632 年,油彩画布,169.5 x 216.5 公分
荷兰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馆
《尼可雷斯·托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之一。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作品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实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
《浪子回家》画面表现的是老人的小儿子,索求家产,远走他乡,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终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伦勃朗以世俗的场景演绎了神述的比喻。作品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说道:“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作你的儿子。”源远流长的微波细水汇入生命的活体,一脉相承的最初时日又回到身边。
苏珊娜与长老,典出《圣经》在圣经故事中,窥淫是对妇女施暴的前奏。苏珊娜是一个美貌女子。她品性贞洁,虔信律法。两位士师长老,痴迷于苏珊娜的美,常常伺机偷窥。有一天,苏珊娜在自家花园准备沐浴时。两个士师长老跳出来施暴,苏珊娜坚拒不从。众人进园,二士师长老反诬她与人幽会。次日在公审中,苏珊娜被叛死刑。年轻的先知但以理得到神启,为之鸣冤,挽救了苏珊娜的生命,说谎的士师长老被处死。故事本身有强烈戏剧性。这个故事有道德寓意,美德获胜,先知圣明。
据说伦勃朗以自己的父亲作为模特创作了几幅老人像,这是其中一幅。这幅画的题材来自《圣经·耶利米书》。先知耶利米预言了耶路撒冷的毁灭。画中,从神殿中抢救出来的黄金圣杯和圣经堆放在他的身边,他陷入了痛苦的对于毁灭了的城市的思念。注意在这幅画中无与伦比的光和影的描绘。
《犹太新娘》无疑是最富柔情的画作之一。很少有人能如此细腻的、深入地描绘人间之爱。他的手平放在她的胸口,传达出象征的、又是切切实实温柔。她的手则满含深情,轻轻搭在他的手上,含蓄地接受又回报着他的爱抚。他们的结合的全部含义都蕴含在更深的层面之中。光线似乎不是从外部投射过来,而是直接来自人物身体的内部。他的厚涂法极大地增加了颜色的表现力。
伦勃朗在51岁时破产,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贫民区的一所破房子里,爱妻的离世更使他失魂落魄。亨德丽吉开始是他的女仆,后耒成为他的妻子。伦勃朗以满怀的深情画下了这幅《门边的亨德丽吉》,以回报生命中的这份珍爱。
此画又名《亚里士多德对着荷马的半身像在思考》,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右手轻轻按在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胸像上,荷马那失明的眼眶中放射出穿透黑暗的目光。一缕暖光照在荷马的头上也反射在亚里士多德的脸上,而哲人的眼神,与其说在凝视,不如说在神思。无论是画家或是看画的,都会令身心沉入深深的思索中。伦勃朗的画面,往往是这洋吝啬:大块的黑色吞没了主体,只留下最神来的一笔:脸部,眼睛甚至是手,反复涂膜抹。
(1660年 画布油画 114*94厘米 伦敦肯伍德公馆藏)
伦勃朗左手握著调色板与画笔,右手插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著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著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著他。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著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编辑:
– END –
温馨提示:图片、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