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里希特
德国, (1932-)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Dresden,格哈德·里希特被称为尚健在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作品欣赏
里希特作画过程没有wifi也得看
他的勇气和成功
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
但他本人却常在嘴边挂着口头禅:
我无知,我无能,
我一无所有。
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
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
之间跳来跳去,
决不坚守自己的符号领地。
他不怕受众对他无法辨识,
毫不犹豫地变了又变,
他的勇气和成功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
2008年在伦敦苏富比,
他的一幅名为《烛》的油画
(Candle,1983年创作),
以1050万欧元成交,
使里希特成为
在世德国画家中身价最高的一位。
他从来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离,
拒绝被俘虏定位。
他在科隆别墅区的大房子
被邻居们称为碉堡:
竟没有一扇窗户,
这正是他的性格。
里希特出生于1932年的东德德累斯顿的一个中产家庭。和其他同代人一样,他的亲人被卷入到纳粹运动中。他的舅舅死的时候是一个纳粹官员,但他的姑姑则被关在集中营。严酷的观念和死亡困扰着里希特的童年,这可能是他终身厌恶任何方式的观念的原因。
格哈德·里希特:用绘画处理人类情感
1951年他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他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基础。,他于1961年3月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毕业后都留在了杜塞尔多夫。
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
经常被人称为“变色蜥蜴”
因为他从来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离
拒绝被俘虏定位。
他拒绝理想完美、真实主观、构造色彩关系等
任何总结他表达模式的定义
认为风格是有粗暴含义的词
只有希特勒才有自己的风格
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
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
法国报刊评论他的作品是
“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照片绘画
还是尖锐而具有飞速流动感的抽象绘画
都可以隐约地感到艺术家更多地依赖于内心直觉
表现出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
又与之保持距离的风格
他生活规律,看重家庭
喜欢自然真挚、说话温柔的女人
1960年,在家乡德累斯顿的起居室内,里希特的妻子Ema与女友
里希特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6时15分起床,为全家做早餐。7时20分带小女儿去上学,8时到工作室。下午1点,从工作室穿过花园回到家里。花园里的草是未经修剪的。他很自豪地指出这点,他说,即使是这些细小的地方也是他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偶然形成的。午饭后,回到工作室,工作直到晚上。“我的生活通常都是有严密的安排”,他解释道,“唯一变化的只是比例。”
里希特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他的首任太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20世纪70年代中叶他遇到了Isa Genzken,他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1982年结婚。
两个有强烈个性的艺术家之间的婚姻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前任妻子非常有个性,有竞争性,这对我们两者而言都很难相处。”
于是,1995年,他和第三任妻子扎比内·莫里茨生活在一起。她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真挚的、说话温柔的女人,她打理着里希特的严格作息生活,抚养他们的两个孩子。
这位明星画家给人以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印象:满头的灰白色短发,没有任何绯闻,不事张扬。他不介意别人批评他保守主义,他看重家庭、道德、天主教。虽然抗拒所有形式的祈祷,仍然虔诚相信基督拯救人类的希望和艺术的力量。
这位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油画家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
只有一如既往、天天如此的绘画实践
“我相信绘画”。
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至今还以他多变、
多产的作品影响着世界艺坛。
温馨提示:图片、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