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油画世界 ArtYouhua
——欣赏世界油画,领略各国艺术——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一——初踏荒原》木板·坦培拉绘画 122cm×90cm 2005年

十六岁、十七岁,我们远离都市,被送到“北大荒”。在遥远的边陲,最初踏入荒原的那一刻的新奇、惊恐、兴奋、忐忑,抑或是惴惴不安,随着四十多年的时光流逝,已变得模糊而难以言明。初踏荒原,也意味着初涉人生。在广袤的“北大荒”,我们就像画中女知青身后被惊起的鸟雀,任凭命运把我们随意带到任何地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踏雪割豆》木板·坦培拉绘画 122cm×87.3cm 2005年

没有在“北大荒”干过活儿的人不会知道,下雪了为什么还要去割大豆。那里冬天来得早且漫长,常常是雪已下过,地里的大豆还没有收完。这时,拿起镰刀,踏着冰雪去收割地里的大豆是最苦、最累的活儿了。“北大荒”的自然是粗犷而壮美的,在“北大荒”从事体力劳动时的艰苦也是终生难忘的。四十年多之后,当我静静地坐在画室里,精心地刻画着蓬松的狗皮帽、宽大的旧军装、潮湿的棉胶鞋和磨掉漆皮的水壶时,我其实是在用画笔触摸那些尘封的往事,以回望我们远去的青春。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三——家信》 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6年

生活在信息如此迅捷的时代的年轻人,写信、读信已是生活中极为稀罕的事,也无法想象纸质的书信对于当年那些远离都市和亲人的男孩儿、女孩儿是何等宝贵!在那些年月里,读信、写信是我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舒缓精神,与关山阻隔的家人、朋友联系与交流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在那种枯燥而单调的生活中保持阅读、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

我的记忆中永远存有这样的一幅画面:1970年,在“北大荒”长达半年的冬季里,我们连队在完达山原始森林中伐木。每隔一两个星期,连队通讯员才会上山送一次信件。一拿到信,我便会迫不及待地放下锯子或斧头,靠在大树旁,撕开信封,急切地读起来。我头顶的是蓝天,脚踩的是白雪,周围是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家信里有太多使我欢乐或惦念的内容,它们对于我同样弥足珍贵。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四——探家》 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6年

在“北大荒”劳动期间,每隔两年,才有一次探亲假,那是我们的节日。我们收拾起装满黑土地特产的大包小裹,换上最好的衣着,把自己塞进那拥挤不堪的南下的绿皮火车;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行程,终于回到久违的城市和亲人身边。在享受都市文明与亲情的过程中,我们那濒临干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体稍稍得到些许滋润和喘息。而二十几天过后,又将是充满留恋与伤感的离别和又是两年的漫长等待。

探家,是我们当年在“北大荒”的艰苦生活中的最大期待,也是遥远到几乎看不到曙光的往复轮回。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五——边疆雪》 木板·坦培拉绘画 73cm×60cm 2006年

雪,好大、好厚的雪!“北大荒”的雪,铺天盖地,一片银白,最令我难以忘怀,下得大时,堵窗封门,半年不化。而在这漫长而严寒的季节里,上山采石头、伐木,下地挖粪肥、刨冻土,等待我们的可不是浪漫与冬闲。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六——离离原上草》木板·坦培拉绘画 190cm×185cm 2007年

每当回忆起当年的我们,就自然地联想到“北大荒”的荒原。我们就像荒原上的野草,无需照料,靠着大自然的恩养,自然、杂乱而顽强地生长起来,追求着我们的理想和热情,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天长日久,我们已把自己的命运和那片荒原联系在一起了。今天,昔日的知青战友们已经分别在祖国各地归根或落脚,但我相信,“北大荒”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永远会因为我们曾经的存在而美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七——水中割麦》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7年

与踏雪割豆一样,在“北大荒”,总有些劳动是出人意料、极为艰苦的。在基本上“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机械、人力齐上阵,抢收小麦,“龙口夺粮”是常见的事。尽管“北大荒”一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夏收、秋收的大忙季节,小镰刀仍是每个兵团职工时刻不离身的劳动工具。“小镰刀精神”与“机械化大农业”并存,成为那个年代“北大荒”生产劳动中的一大景观。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八——融雪完达山》木板·坦培拉绘画 90cm×200cm 2008年

漫长的冬季过去了,完达山的积雪开始融化,沿着沟壑流到山脚,露出下面的冰层;冰层变薄,逐渐退向岸边,就形成雪水了。

这是令人欣喜的时节,春天快要到了,尽管不合体的棉袄还要穿上一段时间,但天气毕竟转暖了。我偏爱描绘大面积的积雪和白桦树以营造气氛,其原因,一是那种记忆尤为深刻,二是借此烘托当年我们的清纯。我从不掩饰我对那段青春岁月的留恋,对每一个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来说,“青春无悔”或“青春有悔”都已经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人生际遇得出不同的结论,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经历过,我们是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代人。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九——乌苏里之夏》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08年

经过了一个个寒来暑往,黑土地已经把我们打造成了地地道道的“北大荒人”。炎热的夏天,这个在荒原上手持钐镰、仰头饮水的女知青,似乎早已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未来将到哪里去。都市的繁华已经离她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无休的劳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已成为一种信仰与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静雪》木板·坦培拉绘画 90cm×120cm 2008年

北大荒的雪,有铺天盖地地骤然而降的,也有静悄悄、无声无息的,一夜醒来,天地之间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雪后,天气变得更加寒冷,头脑也变得格外清醒。常常会于困顿和迷惘中联想到个人的命运与归宿,但往往又回归于无奈与等待,又觉得思考是多余的了。所以我想,还是偶尔保持思维的空白,融入到静静的雪域之中吧。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一——寂静山林》木板·坦培拉绘画 122cm×66cm 2009年

对于青春的记忆,除去艰苦,还有曾经的美丽。已不堪回首怎样熬过每一个具体的日子、每一段具体的时光,但对周围那些来自不同城市、操着不同乡音的一张张鲜活而稚嫩的面孔记忆犹新。

尽管命运把我们抛到塞外边陲,但青涩与天然同样绽放出动人的光彩,显露出无法掩饰的美丽。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二——纯真年代》木板·坦培拉绘画 160cm×180cm 2009年

我们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群体。在“北大荒”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青春、感情和着汗水、热血,自在地流淌、歌唱。今天,我们已无法挽回逝去的青春,留住岁月的脚步,然而当年那份纯真的情愫仍然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三——月上荒原》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10年

月上荒原,人聚人散。记忆里有多少发生在月上荒原时的故事,故事并无多少浪漫,多与劳动和寒冷有关。月上荒原时,我们曾经挥汗如雨地劳动,手提马灯等待夜班出工,蜷缩在颠簸的机车或爬犁上,奔波在去建设新连队的途中,就这样经历了数不清的“荒原月”与“月荒原”。在我的记忆里,月上荒原是寒冷的,但又是凄美的。在“北大荒”漫长的月夜里,我们的生命被浓缩,被净化,呈现出几分静穆与神圣。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四——守望》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11年

岁岁年年,我们在田野里耕种、收获,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已经完全变成了农民。我们和老职工一起忧虑着天公是否作美、风雨是否调顺、农机是否完好、收获是否丰美……曾经“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已经化作对“北大荒”土地的臣服,渗透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当初“扎根边疆”的“赤胆雄心”,已经浓缩进岁月的年轮。我们是真正的“麦田守望者”。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五——原野》木板·坦培拉绘画 120cm×150cm 2011年

没有在“北大荒”待过、劳动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北大荒”的原野是何等广袤而粗犷!尤其是在开垦和耕地时节,我们要在地里插上一杆杆堑旗,才能保证拖拉机手打出笔直的长堑。一根根长堑犹如长剑般伸向天际,也将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播种在那片黑色的土地上。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六——被遗忘的雪》木板·坦培拉绘画 73cm×60cm 2012年

乍暖还寒的“北大荒”,雪下过,雪化过,且渐渐消融。一些没有融化的雪残留在山坡与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阳光,继而融入变幻的季节。而有过特殊经历的一代老知青们,如同这残雪,正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野,消融在时代的潮起潮落中,然而他们仍时常在灵魂深处用那即将消融的雪花滋润自己的身心。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七——风从故乡来》木板·坦培拉绘画 120cm×90cm 2012年

工后归来,晚风习习,通讯员送来远方故乡的信件。读毕,心也被带到了远方。故乡很遥远,故乡又很近;故乡在记忆中,故乡在睡梦里。风吹起晾晒的衣物,也吹起远离故乡的知青的思绪。每两年才可以回到故乡探望一回,时间相隔得真是漫长。那时,一句乡音、一种味道、一个物件甚至一缕微风,都可以唤起无尽的乡愁与乡思。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八——你好!白桦林》木板·坦培拉绘画 110cm×170cm 2012年

“北大荒”的白桦林漫山遍野、连绵不断。在那儿的九年中,我每天都会看到它、穿行于它,在它们的陪伴下生活、劳作,与它们一起长大,于我,它们既熟悉又亲切。离开“北大荒”后这些年,我去过许多地方,也见识过各样的白桦树,但从感情上始终觉得还是“北大荒”的白桦树最美!我想,这一定是因为在这层层叠叠的白桦林里埋藏着我们的许多往事,流淌着我们永不复返的青春吧!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十九——包裹》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13年

邮包!邮包!终于收到了家里寄来的邮包!邮包可不是家信,当年对我们来说要“稀缺”得多了,能不欢喜吗?那里面可能是衣物,可能是书籍,也可能是糖果等零食。重要的是,那里面有爸爸、妈妈和亲人的温度!把它紧紧地抱在军大衣里面,跑回宿舍再打开,细细地欣赏、品味,那可是漫长的困顿而寂寞的生活中的“至高享受”!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日记》木板·坦培拉绘画 150cm×100cm 2013年

有思想,有感怀,有情绪,有心事,都会写在日记里,那时候,这是我们宣泄思想、感情的方式与直通渠道。真实表露也好,半遮半掩也罢,都要仔细地收好、珍藏,毕竟那里面记录了我们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今天读来,不要感叹里面内容的幼稚与可笑,不要怀疑当年的善良与单纯,重要的是:那就是我们。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一——惊扰》木板·坦培拉绘画 100cm×150cm 2014年

“北大荒”的原野肥沃、富饶而神奇。江畔河边,迁徙时节,候鸟、野禽常常经过,或低飞,或高翔,让人神往。此刻,不知道是女知青惊扰了在水中歇息的丹顶鹤,还是丹顶鹤惊扰了在水边洗脚的女知青,又似乎都不是,它只是那时劳作生活中的一个轻松而动人的瞬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二——今夕是何年》木板·坦培拉绘画 100cm×80cm 2015年

朝朝暮暮,岁岁年年,兵团岁月,已不记得“今夕是何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知青年代,我们仍然依稀存有对曙光的期盼。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三——荒原雪后》木板·坦培拉绘画 50cm×60cm 2014年

雪后的荒原格外寒冷,“流浪”的青春临近尾声。蓦然回首,我们的日子已经不再“神奇”,它循着绵延无尽的轨迹,走过了一个个暑往寒来,仍然“不知何日是归期”。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四——1977,我的高考》木板·坦培拉绘画 99.3cm×149cm 2014-2016年

1977年,伴随着中国形势的变革,一代知青也终于看到了命运的曙光,纷纷开始以各种形式和理由,想方设法离开生活了多年的乡村边陲。高考得以恢复,大学开始招生,我也是在这一年考上了日思夜想的美术学院。回顾参加高考的过程,各种阻力、困难相伴,真的是一次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拼争。

我曾经在一篇自传式的文章《走出原野》中回忆自己一生中有两次“走出原野”:一次是在1960年8岁时为逃离饥饿与贫困,随家人从华北农村的原野中“走出”,来到京城,成为一个“城里人”;另一次就是那年已经25岁的我怀抱着一摞子速写本,从北大荒的原野来到北京,又到沈阳,希望以此吸引美术学院师长们的目光,虽历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又一次“走出原野”,离开了生活、劳作了九年的“北大荒”。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青春纪事之二十五——永别了,青春》木板·坦培拉绘画 60cm×40cm 2016年

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是青春,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话题。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们的花样年华,一代人的青春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抚今追昔,你感慨也好,叹息也罢,毕竟人生没有涂改液,历史也无法重新来过,它们必将成为遥远的往事,被载入尘封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亲历者,又怎能完全遗忘那些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呢?

回首往事,每一个当年的“老知青”和“兵团战士”都有万语千言,都有欲说还休的复杂感受。随着岁月的影子渐渐拉长,关于这段“青春”价值与得失的纷争也已经日渐沉寂,不再重要,因为这是一代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是个人无法选择的青春岁月。

作家梁晓声先生的形容是:“其逝越久,其忆越频,其情越浓。剪不断,理还乱。”重要的是,生命在哪里留下过印记,哪里就值得永远怀念和珍惜。正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所言:“一切过去的终将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木板·坦培拉绘画 163cm×154cm 1999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
他不怕风吹雨打,
他不怕天寒地冻。
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顶……”

一支歌,一支老歌,一支唤起一代人无限情怀的岁月之歌,几十年来一直传唱到今!而曾历经时代“风吹雨打”的我们,对这支老歌更是倍感亲切!每当我哼唱起这支歌,眼前就浮现出当年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长达九年的军垦生活。

许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在心底发出呼唤:当年的战友,年轻的伙伴,你们今在何方?可还记得昔日在北大荒时那段艰辛难忘的峥嵘岁月?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天各一方,面对生活的挑战与压力,你们是否还像年轻时那般充满激情?

自从离别北大荒之后,我曾经数次重回魂牵梦绕的北大荒,为着追寻那段往日的岁月与远去的青春。

旧地重游,一切是那样的亲切又陌生。完达山依然苍翠,乌苏里江依然深沉,山山水水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充满风雨思情的往事。站在曾经挥汗耕耘的原野,风吹麦海,金浪无边,故人已去,旧梦难寻……

在那一时刻,我不由得又哼唱起那支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我认为:历史将如何评价那场“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的大潮,对于每一个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今天已经人到老年的“老知青”来说,已经并不重要,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经历、遭际而得出不同的感受。一切都已经过去,而青春是美好的,不论在塞外边陲或穷乡僻壤,不论是困顿迷惘或雨雪风霜,都自会发出其动人的光彩。

现实与未来的一切,均植根于过去的土壤,它规定并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感情与人格,并始终与之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未必不是一个新的伟大事物的准备和前奏。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新回首往事,自会发现这一代人那条不断挣扎、辗转、奋斗、追寻的生命轨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岁月留痕·宿舍》 木板·坦培拉绘画 45cm×65cm 2015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岁月留痕·轨迹》 木板·坦培拉绘画 45cm×65cm 2015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岁月留痕·年轮》 木板·坦培拉绘画 65cm×45cm 2015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岁月留痕·苞米秸》 木板·坦培拉绘画 45cm×65cm 2015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岁月留痕·一台老“东方红”》 木板·坦培拉绘画 45cm×65cm 2015年

更多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孔喜作品欣赏

刘孔喜,1952年生,河北固安人。擅长油画、版画。

1969年自北京初中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其间从事北大荒版画创作。1977年考取沈阳鲁迅美术学院,1982年继续考取该院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1994年,任日本国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学科客座研究员,研修油画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绘画技法。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写实画派成员。荣获比利时王国“东方艺术骑士勋章”、“俄罗斯联邦终身艺术成就勋章”、柬埔寨王国“吴哥文化勋章”、乌克兰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等荣誉。

*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常见问题
  • Q: 本站资源下载方式? A: 本站资源下载方式为点数下载和VIP下载. 点数下载一般是1-2刷子一个资源, VIP则无限制. Q: 如果链接和标题不对, 如何处理? A: 由于本站资源都是人工编辑, 难免出错, 当出现问题时, 请联系站长处理. Q: 本站资源有版权吗? 可不可以用作商用? A: 本站资源多数是名画资源, 一般都超过了版权保护期, 可以用作商用. 但有部分仅供学习研究. Q: 资源格式和大小? A: 本站资源格式单幅为JPG, 为方便手机用户和PC用户. 大小为3-100M之间. 打包资源的图片格式有TIF和JPG. 只适合PC端用户. Q: 资源素材有水印吗? A:99%是没有水印的,请放心。
查看详情
  • 本站资源都是公开版权的内容. 请不要利用这些资源去做非法的事情. 本站不随便承担任何版权相关的责任.
查看详情

相关画作